首页
> 公司新闻
《征信业管理条例》问题及解答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360百科    点击率:60   编辑:平台管理员   

20131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征信业管理条例》,自2013315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人民银行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条例》适用于什么范围?

答:《条例》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规范的对象主要是征信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

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为履行职责而进行的企业和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如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公布纳税人的欠税信息,有关政府部门依法公布对违法行为人给予行政处罚的信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公布被执行人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信息等,不适用《条例》。

问:设立征信机构需要审批吗?

答:《条例》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和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规定了不同的设立条件。

考虑到个人信用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为既适应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了解个人信用信息的合理需求,又切实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条例》对设立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相对严格,除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外,还需具备主要股东信誉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有符合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制度、措施,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取得任职资格等条件,并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登记。

《条例》对设立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相对宽松。只需依照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法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自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备案即可,不需另行审批。

征信机构设立后,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将定期向社会公告征信机构的名单。

问:《条例》对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权益作了哪些规定?

答:为在征信业务活动中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条例》主要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严格规范个人征信业务规则,包括: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过5年,超过的应予删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二是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包括:禁止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采集的除外。

三是明确规定个人对本人信息享有查询、异议和投诉等权利,包括:个人可以每年免费两次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个人认为信息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异议受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处理;个人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查处理并限期答复。个人对违反《条例》规定,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还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是严格法律责任,对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违反《条例》规定,侵犯个人权益的,由监管部门依照《条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条例》对个人不良信用信息的保存期限设定为5年是怎么考虑的?

答:规定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人改正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期限过长,信息主体信用重建的成本过高;期限太短,对信息主体的约束力不够。

国际上一般都对个人的不良信息设定了保存时限,但期限并不相同。如英国规定保留6年;韩国规定保留5年;美国规定,个人破产信息保留10年,其他负面信息保留7年,15万美元以上的负面信息不受保存期限限制。我国香港地区的规定是,个人破产信息保留8年,败诉信息保留7年。

在《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不少公众意见和专家提出,应当对不良信息设定一定的保存期限,且期限不宜太长。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惯例,《条例》将不良信息的保存时限设定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删除。

问:《条例》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是如何规定的?

答:《条例》鼓励企业信用信息公开透明,为企业征信业务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征信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主体、企业交易对方、行业协会提供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已公开的信息,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决、裁定等多个渠道采集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对外提供时都不需要取得企业的同意;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视为企业信息,采集和使用时也不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

征信机构不得采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企业信息,不得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

问: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条例》对其有什么规定?

答: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中国征信中心运行维护的我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8年来,已收录1800多万户企业、8亿多个人的有关信息。为明确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和监管依据,发挥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重要作用,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条例》对其作了专门规定。

《条例》规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国家设立,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发展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机构建设、运行和维护;该专业机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应遵守《条例》中征信业务规则的有关规定。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有义务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贷信息,提供时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提前通知信息主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信息主体和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查询服务。国家机关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查询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

小贴士

问:征信机构采集那些信息呢?一般而言,征信范围包括三种类型:第一,个人基本信息,如地址、职业、学历、婚姻状况等;第二,信贷交易信息,如贷款信息、贷记卡、准贷记卡信息、担保信息等;第三能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公共信息,如法院民事判决和强制执行记录、行政奖励和处罚信息、执业资格信息等。

宗教信仰、血型这些似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信息,经常被询问到。可是在《征信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宗教信仰和血型属于禁止采集的信息,其他的信息还包括了基因、疾病和病史信息等。

此外,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等则是属于限制采集的范围,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后方可采集。

问: 哪些行为会产生不良信息?

从征信范围来看,产生不良信息记录的来源是多样的,对于普通的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卡透支消费。信用卡消费方便快捷,但是如果持卡人在透支消费后没有按照规定及时还款,则会在信用记录上留下污点。因此,要记清楚消费及还款情况,点点滴滴攒信用

2、还房贷。可能有人记得每个月按时还房贷,却粗心地忽略了贷款利率上升而带来的无形之中月供的增加,仍然按照以前的金额还款,则能会形成欠息逾期,形成不良记录。还房贷不仅要及时,还要与时俱进月供是会变的哦!

3、信用卡年费。现在已经是一人多卡的时代,一个人同时拥有若干张信用卡是普遍现象,但是众多的信用卡可能会有一张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忘了交年费,这样也可能会使自己的信用记录抹黑。要及时注销不用的信用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权威访谈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

发现信用报告有误向人行投诉

南方日报:《条例》出台,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什么意义?

王景武:《条例》的出台,对征信业的健康发展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解决了征信业管理无法可依的问题,明确了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其管理对象、措施和手段,确立了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所遵循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征信市场秩序。二是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形成各类征信机构互为补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征信市场格局,满足社会多层次、全方位、专业化的征信服务需求。三是有利于形成信用激励约束机制,约束社会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奠定法制基础。

南方日报:如果个人查询信用报告发现有误,如何投诉呢?

王景武:《条例》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是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征信业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

通过查询信用报告,如果居民发现自己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最后,如果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我们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还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热门文章

Copyright @ 2012 xmcr.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23161号-1    技术支持:福建佰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